“多点发力”优化机构编制配置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
西峰区紧紧围绕“优质教育品牌区”建设目标,以机构编制工作为抓手,通过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,强化师资队伍建设,推动区域教育实现从“有学上”向“上好学”的转型升级,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和编制保障。
优化布局,动态调整中小学校机构设置。适应城乡教育发展新格局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,科学研判、精准施策,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优化调整。一方面,保障新建校(园)机构设置,为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的十二年一贯制学院路实验学校及时核定机构、配备编制,确保其高效运转;同步保障新建的东街幼儿园机构编制需求,推动编制资源精准投放、高效利用。另一方面,审慎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整合,采取“撤并整合+提质转型”双轮驱动模式,通过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、调整优化教学点等方式,进一步优化教育机构布局,盘活编制资源,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办学效益。
疏通堵点,着力解决项目人员入编难题。积极向省委、市委编制部门汇报衔接,主动加强与组织、人社、教育等部门协调联系,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,联动研究项目人员入编问题,用好用活教师编制资源。针对教育系统历史遗留问题和项目人员入编难题,积极向省、市编制部门争取教育专项周转编制700多名,在严格执行政策、严控总量的前提下,统筹管理,分类施策、稳步推进。近年来,通过细化“积分入编”措施、规范积分入编程序、综合分析研判等方式,先后将1000余名教师有序纳入编制管理,妥善解决项目人员入编问题,有效稳定了教师队伍,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。
保障重点,优先满足人才引进用编需求。坚持“引育用服”并举,将机构编制资源作为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,将编制资源向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学科教师倾斜。对教育系统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,实行用编进人计划倾斜,做到“即缺即补、应保尽保”。近年来,累计为教育系统引进人才保障编制200多名,有效解决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性矛盾。同时,依托“青蓝帮扶”“全员轮训”等机制,在庆阳四中、庆阳二中等学校,建立“名师—学科带头人—教学骨干”三级人才梯队,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,确保引进人才留得住、用得好,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。
盘活存量,着力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。面对编制总量控制与教育发展刚需之间的矛盾,坚持向内挖潜、盘活存量,实现教育系统内编制资源协同配置。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,根据学校布局调整、在校生规模变化等情况,跨学区、跨学校统筹调剂编制资源,推动编制向紧缺学段、重点学校倾斜。创新管理方式,探索“限额制”“备案制”等管理模式,及时补充短缺教学力量,保障各学校教学核心需求。强化内部管理,通过“撤并整合”腾出的编制资源,优先用于补充新建和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,确保编制资源用在“刀刃上”,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。(齐云博)
优化布局,动态调整中小学校机构设置。适应城乡教育发展新格局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,科学研判、精准施策,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优化调整。一方面,保障新建校(园)机构设置,为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的十二年一贯制学院路实验学校及时核定机构、配备编制,确保其高效运转;同步保障新建的东街幼儿园机构编制需求,推动编制资源精准投放、高效利用。另一方面,审慎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整合,采取“撤并整合+提质转型”双轮驱动模式,通过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、调整优化教学点等方式,进一步优化教育机构布局,盘活编制资源,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办学效益。
疏通堵点,着力解决项目人员入编难题。积极向省委、市委编制部门汇报衔接,主动加强与组织、人社、教育等部门协调联系,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,联动研究项目人员入编问题,用好用活教师编制资源。针对教育系统历史遗留问题和项目人员入编难题,积极向省、市编制部门争取教育专项周转编制700多名,在严格执行政策、严控总量的前提下,统筹管理,分类施策、稳步推进。近年来,通过细化“积分入编”措施、规范积分入编程序、综合分析研判等方式,先后将1000余名教师有序纳入编制管理,妥善解决项目人员入编问题,有效稳定了教师队伍,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。
保障重点,优先满足人才引进用编需求。坚持“引育用服”并举,将机构编制资源作为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,将编制资源向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学科教师倾斜。对教育系统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,实行用编进人计划倾斜,做到“即缺即补、应保尽保”。近年来,累计为教育系统引进人才保障编制200多名,有效解决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性矛盾。同时,依托“青蓝帮扶”“全员轮训”等机制,在庆阳四中、庆阳二中等学校,建立“名师—学科带头人—教学骨干”三级人才梯队,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,确保引进人才留得住、用得好,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。
盘活存量,着力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。面对编制总量控制与教育发展刚需之间的矛盾,坚持向内挖潜、盘活存量,实现教育系统内编制资源协同配置。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,根据学校布局调整、在校生规模变化等情况,跨学区、跨学校统筹调剂编制资源,推动编制向紧缺学段、重点学校倾斜。创新管理方式,探索“限额制”“备案制”等管理模式,及时补充短缺教学力量,保障各学校教学核心需求。强化内部管理,通过“撤并整合”腾出的编制资源,优先用于补充新建和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,确保编制资源用在“刀刃上”,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。(齐云博)